1949年初,蒋介石得知傅作义起义已成定局,这时他为了减少损失决定派飞机到北平接运军队。然而南苑机场,早已经被解放军的高炮封锁,飞机迟迟不敢落地,无奈之下蒋介石向傅作义发来电报,希望他能将李文和石觉等自己的嫡系将领送离北平。
傅作义,1895年6月27日生于山西省荣河县(现临猗县)安昌村的一个农民家庭。
他的家庭相对小康,拥有约二十亩滩地和一个拥有三面房、九间屋的庭院。
傅作义的父亲名为傅庆泰,母亲孙氐,继母为张氐。
1901年,年仅六岁的傅作义被送入荣河县的白马庙私塾接受启蒙教育。
尽管他对学业兴趣不大,经常哭泣以示抗议,但他的父亲傅庆泰从未采取粗暴手段教育他,而是耐心地向他解释读书的重要性,逐渐激发起他的学习兴趣。
傅作义热爱组织村中的其他孩子进行模拟战斗游戏。
在一次游戏中,他意外用砖头伤到了同伴张生武。
这一事件,傅作义未逃避责任,而是主动承认错误,并用自己的零用钱购买点心作为赔偿,直接前往张家道歉。
除了对战斗游戏的热情,傅作义也展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。
一次村口突然出现旋风,村民们恐慌称有鬼魂出没,纷纷避之不及。
然而,傅作义勇敢地迎上前去,跳进旋风中大声喊打,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气,并在风停后向村民们展示了其无畏的性格。
傅作义的家庭虽富裕,但他在经济管理上显得较为大手大脚。
某次家中缺钱,他甚至偷偷卖掉家中的绳索来筹措资金。
他的性格中也有倔强的一面。
面对村民们的质疑和非议,傅作义决心通过努力学习来证明自己,结果他的成绩显著提高。
此外,他对于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》等古典文学作品情有独钟,常模仿其中的英雄人物。
直至1909年,傅作义考入山西陆军小学堂,离开了他的家乡,开始了军事生涯的第一步。
1948年12月底,北京城陷入重重包围之中,蒋介石将总统专机“追云”号派往这座危城。
12月28日,这架飞机降落在北京天坛附近的临时机场,邓宝珊作为乘客出现在机舱门口。
接机的是傅作义,时任华北“剿匪”总司令。
两人会合后,直接前往中南海。
邓宝珊不仅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,也是一位政治洞察力强的人物,曾多次访问延安,与共产党高层建立了联系。
此外,他与傅作义私下关系密切。
事件的导火线发生在几个月前。
蒋介石在北京开会期间,突然接到南京的紧急电话,此后匆匆结束会议。
原来,蒋经国在上海处理金圆券投机倒把案时,逮捕了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。
孔令侃的母亲宋霭龄急忙找到宋美龄,后者则电话通知蒋介石,使得他立刻返回南京。
这一系列事件让傅作义感到极度不满,他在私下里对邓宝珊表达了对蒋介石政策的失望,认为华北的重要性不及一个孔令侃。
当邓宝珊抵达北京,看到蒋介石将“追云”号派给傅作义使用,已经意识到蒋介石试图以此示好,但他明白这种政治手段已经无法挽回局势。
随着华北战局的加速恶化,傅作义发现自己面临愈发严峻的挑战。
北平的地下党通过他的女儿傅冬菊与他取得联系,持续劝说他考虑和平起义的可能性。
傅作义在此期间内心的挣扎极为激烈,他的情绪多变,时而沉默不语,时而爆发怒气,经常咬断火柴头,甚至一度考虑过自尽。
在这样的精神压力下,马占山的一句提醒成了转折点,他建议傅作义求助于邓宝珊。
傅作义深感形势所迫,决定与邓宝珊深夜长谈。
两人认为,国共主战场在徐州至蚌埠一线,而国民党军队频繁更换高级将领且指挥系统中央化,胜利前景黯淡。
同时,华北战场四面楚歌,若无奇迹出现,持续抵抗显然无法为继。
在这场深入的对话中,傅作义对和平解放的思路日益清晰,他决定放下身为将军的身段和顾虑,选择一条能够保存北平和民众安全的道路。
此决定不易,因他深知一旦走和平道路,可能会被视为降将,但为了北平的安危和未来,他愿意承担这一风险。
傅作义委托邓宝珊作为他的全权代表,前往解放区与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,包括罗荣桓和聂荣臻等人进行具体谈判。
通过这些谈判,双方最终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北平的共识和具体安排。
1949年1月22日,根据这一和平协议,北平城内的国民党守军开始有序撤离,首批离开的是骑兵第四师师长刘春芳率领的部队。
至1月31日,人民解放军正式举行入城仪式,庆祝和平收复北平。
1949年2月22日,傅作义与邓宝珊共同乘坐飞机前往平山西柏坡,与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人毛泽东、周恩来及朱德会晤。
毛泽东在会晤中提到双方过去在战场上的相遇,而今天的会面则更像是家人之间的团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