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动态

群魔乱舞的巴黎奥运会,让人想起这位让欧美大开眼界的中国人!

发布日期:2024-08-22 04:21    点击次数:129

华人星光(ID:hrxg2020)原创内容

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巴黎奥运会开幕式,

几乎得罪了所有人。

模仿最后的晚餐,

用各种造型奇怪的人,

指代耶稣,犹大,圣徒,

被认为是冒犯了基督教;

用各种奇装异服、

或者裸露涂满颜料的人,

去指代西方神话中的神,

被认为是亵渎神灵。

用性别不详之人,

搞三人行公开互舔败坏伦常,

更是遭到全球保守派的愤怒。

群魔乱舞,颠了人间,

这就是巴黎奥运会:

把一个正式的体面的有尊严的盛会,

搞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!

在引发全球强烈不满后,奥运会官号,已经把巴黎开幕式视频全删了。老外开始怀念北京奥运会,好洗洗眼睛,

西方网络平台上的投票 ,

超过95%的人认为,北京奥运会才代表了美和艺术。对此网友神总结:

中国在仙界,

日本在冥界,

法国在妖界!

没错,今时今日的巴黎奥运会,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转折点!而中国文化,代表了人类真正的文明,

重塑全球的价值观和审美观!

图片

我们何其有幸,

生于这样的时代,

见证次次沧桑巨变和历史重塑。

你知道吗,

这一切早已有人埋下伏笔,

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,

他被欧美人所致敬,

盛赞为“中国的莎士比亚”。

震得西方大开眼,

岂能不识熊式一?!

图片

熊式一在伦敦,约1935年。来源《中国新闻周刊》供图/熊德荑

我们有理由相信,有的人降生于这个世上,是带着使命的。熊式一12岁考上清华大学,后到北京高等师范读英文科,1929年毕业后,他发表翻译英国大剧作家萧伯纳、

巴蕾等的作品,

在文坛一战成名。

可这位冠绝京华的才子,

却惨遭冷遇。

因为那个时候教育部有所谓规定,

没有留过学,不是“海归”,

即使他的翻译无比出色,

依然无法谋取大学教职。

是国外的月色更亮吗?

好,

那他就去国外让所有人好好看看,

什么叫熊式一的光辉,

可令天地失色,日月无光!

他去了欧州,改写中国传统的王宝钏故事,

创作出英文话剧《王宝川》。

出了这一次手,结果一剧成名,

1934年剧本在英国出版后,

一时风靡大街小巷,

大概只有用“洛阳纸贵”,

才能形容人们竞相购买的盛况。

这一年,熊式一把话剧搬上舞台,

后来的三年里连演九百多场,

几乎是天天不落,仍是一票难求。

第二年,《王宝川》在纽约百老汇上演,令一向对中国文化,不屑一顾的美国剧坛,掀起了一股狂热的波澜,观众挤得人山人海,说万人空巷,毫不为过。

熊式一,

成为首位进军百老汇的中国导演!

就连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,也观看了这部戏,称其“迷人、有趣、含蓄,令西方人大开眼界。”在那个备受歧视的时代,在那个落后挨打的时代,他用自己卓绝的才学,征服了欧美人!让他们看到,哪怕是在最低谷的时候,中国人,中国风,中国文明,依然有着蓬勃昂扬的强大力量!

图片

原来国外月色,也不过如此,墙内开花墙外红,34岁的熊式一,已身载世界文坛盛誉。这哥们潇洒一个转身,就直奔回中国。偏在此时全面抗战爆发,为了筹集抗战款项,他带着宣传抗日的使命,又回到了英国。 那时他怎知,这一去,竟是许多年都回不来了。1943年,

熊式一出版长篇小说 《天桥》,

展现了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变,出版后好评如潮。英国大文豪威尔斯誉之为:“描述一个大国家的革命过程,是一幅完整的、动人心弦的、呼之欲出的画图。”

史学家威尔逊说:

“是一本,

比任何目前中国趋势的论著式报告,

更有启发性的小说。”

英国桂冠诗人梅斯菲尔德,为这本书写序。《天桥》被翻译成法、德、西班牙、瑞典、捷克、荷兰等多种文字畅销欧美。凭此,熊式一,迎来人生的第二个巅峰时刻,声名更胜从前。他成为20世纪,海外最知名的中国作家,是世界文坛一位不可不知的人物,国外盛赞他为:中国的莎士比亚。

图片

作为在英语世界,撰写并执导戏剧的中国第一人,也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、爱国者,在国家外敌不绝、战乱不断、山河破碎、家无宁日的时代,他凭一己之力,在世界上树起中华文化的大旗!那孤军奋战的八年岁月,源源不断的物资进入中国,这里面有熊式一的一份力量,他在国外奔走呼号,用自己的名气,寻求国际对抗战的支持。他的文化自信,甚至影响到军事史,在中国迫切需要运送抗战物资时,是他写信给英国首相丘吉尔,为促成滇缅公路做出了贡献。那时,滇缅公路,

成为中国从美英等西方国家,

进口战略物资、

军用物资的唯一通道,

真可谓是一条输血救命的公路。

这拳拳爱国之心,令他足够成为中华史册上,一个不可或缺的名字。

图片

那时,他和大文豪林语堂,并称为“海外的双语作家”。华人圈的文化名人,也都凝聚在他的周围,如胡适、卞之琳、华罗庚等,

来到英国都会登门拜访他,

他的家被称“第二个中国大使馆”。

可是很快,这样的“逍遥池阁、嘉宾满堂”,变成了“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。”

图片

熊式一和京剧大师梅兰芳抗战胜利之后,

熊式一执教英国伦敦大学、

美国夏威夷大学、新加坡南洋大学,

可这些,

都不是他内心最深的期许。

他想回到大陆,

可时代已经不允许这样的奢望。

直到1955年,

他卸下所有闪耀的身份,

默默漂洋过海回到了香港,

这是离他心之所向最近的地方。

繁华之后的孤寂,

盛赞之后的遗忘,

这时的他,落寞与日俱增,

老友们都在国外,

子女也天各一方,

他在那些寂寥的日子里,

依然热心中国文化的传播,辗转香港、台湾等地,创建了清华书院。

一直到新时代的到来,

1991年,89岁的他,

终于可以回到北京看一看,

他苦苦等待多年的心愿,

终于实现了!

而心愿达成的时候,

亦是他离开人间的日子。

图片

他这一生,有过辉煌,有过热血,有过落寞,有过圆满,也有最大的不幸。特定的历史情况和特殊时代背景,让熊式一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,被埋没于历史的瓦砾,他在中国文坛,一直是一个“消失的人”。天下皆知林语堂,何人记得熊式一?这样的不幸和悲哀,不该出现在他的身上。 他以热血报中华,成为推动中国文明走向世界的,四位大人物的其中之一。甚至在他日渐老去之际,把热爱中华的使命,传递到自己孩子熊德威的身上。熊德威,不顾英国社会的种种阻挠,1950年底报名赴朝参战,从事情报工作,荣立二等功,出席空军战斗英雄功臣代表大会。后来,他在空军工程学院、空军指挥学院工作,为部队培养了大批人才。1955年,美国扬言要动用核武器,熊德威为支援祖国,征得父亲熊式一的同意后,捐光了老家所有的家产。南昌老家600平的房子,捐给了房管局;家里的明清家具,现在看都是无价之宝,全都捐给了博物馆;他外公留下的几百幅魏晋碑帖,捐给了教育局。做完这一切,他孤身一人上了前线,那时他的心里,已经做好了为国家赴死的准备。熊式一逝世的时候,挽辞是:艳质同芳,冠绝东西,铭铭以德,名垂千古。熊德威逝世的时候,挽辞是: 德深及心,翻译有著,威扬于众,流芳千古。壮志此生为中华,父子双雄,顶立人间,其奉献、其信念、其精神,垂范千秋!

图片

为中国付出了那么多,如此人物,他的结局,绝不该是被遗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!2023年,《熊式一:消失的“中国莎士比亚”》,这部传记的出版,让这位传奇作家的故事,终于重回人间!在序言里,写着这样一句话:“我们忽视熊式一太久,我们也亏欠熊式一太多了。”这样一位拥有风骨、气节、尊严、血性、肝胆、忠诚的男人,在过去的许多许多年前,他曾造就了无数的辉煌,以惊天动地的声量,把中国文明注入到世界的汪洋,令西方大开眼界。也是在过去的许多许多年里,他被淹没在历史的瓦砾,世人遗忘了他太久。但在今日,人类文明面临转折的开端,中国文明重塑人间的里程,曾为此拼尽过全力的熊式一,他的名字,当被天下人所知!更多精彩文章

关注公众号:人间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